10/20
2025
专访芯宿科技赵昕 | 绿动Elog
10/20
引言「绿动Elog」是绿动资本特别策划的企业家访谈专栏,名称中的E取自英文“Entrepreneur”(企业家)的首字母,Elog即企业家日志。本专栏将聚焦细分领域的优秀企业家,通过深度对话揭秘行业内幕与发展动向,挖掘企业在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创新中的独特实践,分享创业历程中的经验与思考。
信息技术(IT)与生物技术(BT)这两条曾经平行的河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汇合,形成一股塑造未来的强大力量。人类理解和改造生命的方式,从传统的、基于经验的观察科学,逐渐转变为一门可量化、可编程、可规模化的精密工程学科。
在这场变革中,如何用驾驭硅基芯片的逻辑,去读写以碳基分子为载体的生命密码?芯宿科技正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。
他们并非简单地将生物反应微型化,而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,将半导体技术与生命科学的核心操作进行深度融合。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路径的选择,更是一场关于效率、成本和控制论的范式革命。

芯宿科技创始人赵昕
从半导体到生物学新大陆
任何一家试图颠覆行业范式的公司,其基因都深植于创始团队的视野与格局。芯宿科技创始人赵昕博士的个人经历,完美诠释了这家公司跨越学科边界的核心基因。
赵昕的学术轨迹起点,并非生物学,而是更为基础和纯粹的物理学。他本科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,之后赴麻省理工学院(MIT)攻读博士,在半导体器件方向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果。他曾设计制备了当时世界上尺寸最小、跨导最高的垂直场效应晶体管,并被选为国际未来20年最理想的新型晶体管之一,其论文被业界广泛引用,技术被台积电、IBM等顶尖公司验证采用。
“从个人价值角度分析,我更希望接触、经历或者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程”,赵昕坦言。与许多埋首于实验室的学者不同,赵昕从一开始就展现出对技术商业化的浓厚兴趣。
2011年,赵昕便与同伴共同组织了第一届“MIT中国创新创业论坛”,这个论坛至今仍是美东华人硬科技创业领域的旗舰活动。读书期间,他也曾利用回国机会,为一位师兄在苏州创办的模拟电路设计公司提供技术支持,亲身感受过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备受冷落的创业环境。
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,硬科技创业不仅需要领先的技术,更需要市场的耐心、资本的远见和合适的时机。博士毕业后,赵昕敏锐地观察到美国科技创新的风向正在转变,他回忆说,“从美国市场来看,硬件相对已经比较成熟,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创新项目的主题,生命科学领域正处在爆发的前夜。”
作为一个半导体领域的科学家,直接闯入生物学这个全新大陆无异于冒险。因此,赵昕选择主动“补课”,他留在了美国,利用自己已有的技术背景,申请并获得了一些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(NIH)等机构的科研基金,系统性地接受生命科学领域的培训,完成了从技术到商业的原始积累。
赵昕看来,半导体芯片是人类所能精密控制的最大规模、最低成本、功能最多元的工具,如果能用于操控生物分子,将带来前所未有的高通量和低成本优势。2021年,芯宿科技成立之初便确定以DNA的高通量合成为破局点,立志发展分子芯片技术,推进生物技术的半导体化。“很多人认为我们会是下一个Twist公司,但我们的愿景并不完全相同,我们更想像美敦力、赛默飞那样为生命科学领域提供底层硬件和工具平台”,他补充说。
一场合成范式的新革命
芯宿科技最核心的创新,在于将传统依赖人工和机械的DNA合成过程浓缩进一块定制的CMOS芯片。这被称为“第三代”DNA合成技术,融合了集成电路、微机电系统、微流控、表面化学、电化学、分子生物学等十余门学科,技术壁垒极高。
要理解芯宿科技的技术颠覆性,必须先厘清一个被广泛误解的概念——生物芯片。据赵昕介绍,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生物芯片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微型管道系统,而芯宿科技所做的分子芯片则是真正在硅晶圆上制造出的,包含数百万甚至上亿个晶体管的集成电路。

分子芯片
简单来说,芯片上布满了成千上万个可独立控制的微型反应位点,每个反应位相当于一个“微型合成器”。利用电信号,芯片可以在这些微反应室内精确控制化学反应,用电化学方法在选定的位置引发或抑制核苷酸的结合。传统柱式合成是宏观的96孔板规模,Twist等第二代技术通过硅基微孔阵列把反应缩微至百微米尺度,而芯宿的CMOS芯片更进一步,可以达到亚微米尺度的微电子控制。
相比传统工艺,芯片法每合成一个碱基所需试剂量可以缩小百倍、甚至千倍,废液和成本随之大幅降低。同时,芯片内置传感和控制还能显著提高合成准确率,突破以往复杂序列合成易出错的难题。芯宿科技称其技术成熟后,DNA合成成本可实现指数级降低:公司目前成本较传统技术降低30-40%,2026年再降低50%以上。
芯宿科技技术的优势,不仅是并行合成大量寡核苷酸,更在于把后续的纯化和长链拼接也整合到了芯片上。
在现有技术中,合成长DNA需要先合成几十条短DNA片段,然后经过柱层析等步骤纯化,再通过退火、连接或酶法逐级组装成长片段。这些步骤往往要人工介入或者使用大型自动化设备逐步操作,费时费力且损耗大。即便是Twist的机械自动化平台已经能高通量合成短链并拼接,但整体仍受限于物理臂和液滴操控的尺度。
相比之下,芯宿科技选择的是全新的芯片式自动化路径:利用芯片在微观尺度操纵分子的能力,把短链合成、高通量纯化、高通量拼接全部搬到芯片上完成。赵昕表示,这样做有两个直接好处:一是省去了多轮移液、转容器的过程,大幅减少了DNA片段的损失,提升长链产量;二是能够同时拼接众多片段,比如芯片上不同区域各自组装不同基因,从而把过去串行构建基因的流程改造成并行模式,速度成倍提高。
“卖设备”与“做代工”并行
拥有了颠覆性的技术,如何将其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成功,是所有硬科技公司面临的核心挑战。
芯宿科技从成立起就规划了多元化的产品形态,以充分释放其技术价值。首先是核心硬件设备,即高通量DNA合成仪。该设备包含定制CMOS芯片及配套的流路、光学、电控系统,能够自动执行DNA合成和组装过程。芯宿已经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桌面式合成仪,并开始小批量转产,公司已具备向客户交付仪器的能力。其次是消耗型产品,各类合成芯片和试剂耗材。芯片相当于合成仪的“墨盒”,不同规格芯片提供不同通量和产量,以满足从小型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需求。

产品形态展示
“仪器+耗材”的模式,是生命科学工具领域的经典商业逻辑,通过仪器的铺设建立一个持续产生收入的耗材生态。然而,芯宿科技并未止步于此。
利用自有设备,芯宿科技构建了一个内部智能生产平台,为下游客户提供从寡核苷酸到基因片段的定制合成服务。目前公司已推出引物合成、基因合成、靶向探针制备、DNA文库合成、RNA合成等多种服务,能够覆盖科研、医药和工业合成生物的不同应用场景。这种软硬结合的产品矩阵,使芯宿既可以作为工具供应商(卖设备和芯片),又可以作为解决方案提供商(卖合成产品)。
赵昕指出: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,对于一项全新的、具有范式革命潜力的技术,仅仅销售‘铁锹’(工具)是不够的,还必须亲自展示如何用它来‘淘金’(提供服务),以教育市场、建立标杆。”
之所以选择这种“卖设备”与“做代工”并行的混合模式,他进一步解释说:“对于那些已经拥有强大品牌和销售渠道的传统基因合成服务公司,芯宿向他们销售设备和芯片,这些公司可以升级自身的技术能力,降低成本、提高通量,从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。对于实验室或新兴的合成生物学公司,他们可能没有能力或意愿去维护一套复杂的合成设备和团队,芯宿可以直接提供合成服务,让他们能够以更低的门槛享受到最前沿的技术。”
对于芯宿科技而言,在公司发展的早期阶段,高毛利的合成服务可以提供宝贵的现金流,支撑公司持续的研发投入。随着市场成熟度和设备装机量的提升,来自芯片耗材的经常性收入将逐渐成为业务的压舱石,形成一个更健康、更具韧性的收入结构。
从赋能生物医药到剑指信息存储革命
目前,高通量DNA合成最直接的应用,即为生命科学各领域源源不断地提供DNA序列。芯宿科技的技术平台首先服务的是合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基础环节,包括寡核苷酸引物、分子探针、基因片段等合成。例如,在分子生物实验中,PCR引物和测序引物是消耗量巨大的基础试剂,高速合成能力可保证科研工作者快速获得定制序列。
在生物医药领域,高通量DNA合成亦有广阔用武之地。以新冠疫情期间大放异彩的mRNA疫苗为例,其生产流程上游需要模版DNA(即要先合成对应mRNA序列的DNA,再转录为mRNA),芯宿科技的DNA合成正好可以提供这一上游支持。
其次是抗体药物发现,传统抗体筛选往往依赖生物体免疫产生多克隆抗体库,如今,人们开始用合成DNA文库构建噬菌体展示库、酵母展示库来筛选抗体。芯宿的超高通量合成能力,结合其合作伙伴在AI制药方面的需求,有望大幅提升药物先导分子筛选的效率。
高通量DNA还可用于基因治疗载体构建和基因编辑试剂的生产。例如,合成上百条不同序列的CRISPR向导RNA(sgRNA)库,用于全基因组筛选等。芯宿科技已经推出了CRISPR文库、引物探针池等产品,并能够更低成本、更高质量以及更及时交付解决方案。
在更长远的视野中,DNA合成技术还被寄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数字存储难题。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,全球数据量呈指数增长,传统硅基存储介质(磁盘、磁带)在容量、寿命和能耗上渐渐乏力。据统计,2025年全球数据总量可能达到163泽字节(ZB),需要约350亿个5TB硬盘才能容纳;而若用DNA存储,仅需约1公斤DNA即可。这是因为DNA分子的存储密度极高,且稳定性极好,在-18℃下保存数十万年信息也几乎无衰减。
然而,当下DNA存储面临的最大障碍正是“写入”成本过高且速度缓慢。要存储1MB的数据可能需要合成上百万条DNA序列,这用传统方法代价惊人。芯宿科技瞄准的正是这个痛点,希望通过指数级提升合成通量,将DNA写入成本下降到可接受水平。芯宿科技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生物与信息融合”项目,其提交的“超高通量低成本DNA分子合成用于DNA存储”课题获得国家支持。
赵昕预计,在未来三到五年内,DNA存储有望在一些利基市场实现商业化应用。而真正的大规模市场,将是所谓的“冷数据”存储,即那些不经常被访问但需要长期归档的数据,这将是一个千亿美元级别市场。
从赋能当下的生物医药产业,到剑指未来的信息存储革命,芯宿科技正在一条清晰而宏伟的道路上前行。芯宿科技用半导体的精密逻辑,去操控生命的微观世界,不仅是在“书写”DNA的序列,更是在书写一个由硅基与碳基深度融合的未来。